首页

搜索 繁体

祥瑞:王莽和他的时代(出版书) 第76节(2 / 3)

,宣布后反而令贵族们感到不安,有人掐指一算,把天下所有的户口减去这次分封的户口,已经剩不下多少了,这还没算皇帝统治的国土。

&esp;&esp;诏书宣布完毕,礼官就按照爵位高低,把土包在白茅里授给诸侯,表示这就是未来封国的土地。接下来,就应该从五色土坛里取封国所在方位的土了,但一旁的王莽仿佛忘记了这回事。

&esp;&esp;为两千多人授茅土,不太可能都一个一个来,爵位较低的可能一批批地授予,全部结束后,也已经过了大半天的时间。诸侯们依然期盼着皇帝能够记起勘验地图这件事,没有地图就没有封国,这贵族的爵号就只是礼仪的摆设。

&esp;&esp;终于,皇帝玉音放送,谈起了地图的事情,他的意思是,地图户口的勘验校理,工作量很大,到现在还没弄完,没法给大家确定封国,知道大家没有食邑,有些不担任官职的贵族没有收入来源,因此,大家可以到指定地点领取每月几千钱的俸禄。

&esp;&esp;每个月才几千钱?

&esp;&esp;诸侯的心情可想而知。一场轰轰烈烈的分封大典,就在这沮丧、幻灭、上当受骗的气氛中结束。

&esp;&esp;没有食邑的租税,那些担任官职的贵族们腐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;没有官职的贵族为了生计,不得不自谋出路。京城曾有一次“舆情”,就是有位新贵不得不受雇于人去做工,令新朝的爵制颜面扫地。

&esp;&esp;王莽对此并非茫然无知,封国无法落实的原因不是地图勘验这一技术性问题,而是一旦付诸实施,中央政府就没法保证起码的财政收入,更别说赋予诸侯们以实际的治国之权了,只能先拖着。

&esp;&esp;这一拖又是五年。

&esp;&esp;始建国天凤四年(公元17年)六月,王莽又在明堂召集在京师的大小诸侯,再次举行授茅土的大典。

&esp;&esp;这次王莽显得很坦诚,直面上次分封没有授土的事情,说:“从始建国元年以来,我就在规划地理、考证经义以分封爵位,于今九年,终于确定了。今天,我亲自陈列茅土,告祭天神和祖先,正式给大家颁授封土!希望你们在自己的国家好好养育臣民!封国在边境的,位于南方的,食邑不多,还可以从纳言掌货大夫那里领取俸禄,公爵一年八十万,侯爵伯爵一年四十万,子爵男爵一年二十万。”

&esp;&esp;比起五年前,不仅封国的事情明确了,连补贴的俸禄也空前增加。但是,这五年恰恰是新朝改制并不理想,与匈奴发生奇怪战争,经济形势变差的五年,哪来的财力支撑这次分封呢?

&esp;&esp;果然,封国也好,俸禄也罢,后面并没有认真执行,大多只停留在了纸面上。

&esp;&esp;王莽恢复封建制的失败,不仅是改制理想的破灭,主要是摧毁了他执政基本盘的信心,还加重了精英的腐败。那些希望在新朝通过封爵来获得利禄以及封国的诸侯们,也会意识到恢复封建制不可能实现,如此,继续支持王莽的意义何在?

&esp;&esp;7官僚体制的革新

&esp;&esp;晨光在宫殿的屋顶上折射出龙鳞般的光亮,王莽几乎又是一宿没睡。

&esp;&esp;有些年老的宫人会记得,当年未央宫寝殿的夜晚也是灯火通明,成、哀皇帝饮酒作乐、彻夜不休,耳畔佩玉鸣銮,眼前歌舞升平。现在未央宫换作了寿成室,寝殿的夜晚烛火依然。

&esp;&esp;但王莽却是在批阅堆积成山的简册。

&esp;&esp;宫人们会想,真不愧是新朝的皇帝,如此勤政,白天与大臣议政,晚上还要处理政务。但他们不知道,白天,王莽很多时候把大臣喊来待上一整天,可不是在商讨政事,而是研究学术问题,诸如这一处礼仪怎么安排,那一句儒经如何理解,等等,乐此不疲,废寝忘食。

&esp;&esp;就这样,官僚们不得不赔上时间进宫,和皇帝搞“读书会”,早出晚归,经年累月,本职工作却没时间处理,各个机构里积攒着大量事务没有解决,特别是诉讼官司之类的急务。与当代社会一样,这类事务虽然不是什么关系到天下兴亡的大事,但不会因为拖久了就自然解决,只能越积越多,直至形成结构性的大问题。

&esp;&esp;晚上,王莽点灯熬油,宵衣旰食,的确勤勉。但很多事务并不重要,不是非他本人处理不可。他这么做,是吸取了自己曾架空汉帝的“历史教训”,刻意把大小事情揽过来,亲自研究、亲自处置,还刻意避开领机要的尚书们。他着意培养使用宦官,特别是财务、国库、粮食等要紧事宜,一概委派宦官管理。吏民的上书也都由宦官拆封送给他,不经尚书之手,怕尚书借此弄权或是泄露给外臣。

&esp;&esp;即便是交办给臣下或是循例办理的工作,王莽也颇不放心,总是让下边的人反复向他请示,大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